之前有外地的朋友来店里喝茶。
我们随机取了一个新到的红茶,用日常冲泡方法泡了。
朋友觉得味道还不错。
带着点花的妖娆感。
日常喝一喝,挺好。
可是,具有这样特征的茶在市面上有很多很多,该怎么选择是一个问题。
对于做茶的人来说,同一款茶收到的样品可能有好几种,甚至几十种,选哪一个,需要对比。
需要把这些茶带离他们的‘舒适区’,用一种相对极端的方法去冲泡。
不是让它们展示自己的美,而是要把它们的缺点暴露出来。这样即使购买的茶友并不熟悉这款茶该如何冲泡,依然能获得相对较好的饮茶体验。
此外,要考虑性价比,在同样的预算内,选到最好的茶,才是对每一个客人最好的回报。
鉴于以上要求,茶叶的对样审评法就诞生了。
不同类型的茶审评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审评的打分项却基本一致,分别是外形(形状、色泽、匀整、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通常采用的是对样审评法,不同茶类可以简单的归为以下两类:
绿茶
1把盘取样
大批茶审评时,需要取上、中、下三段的茶,以减小误差。
2开汤
也就是泡茶。
日常我们饮用的精茶取3克即可,如果是一些还没有挑捡好的毛茶就需要取5克,然后投入相应的审评杯,茶水比为1:50。
以“慢-快-慢”的方式注入沸水,泡水量与杯口一致。
从水冲入第一杯时,开始计时,从低到高,边冲边加盖杯盖。盖孔朝向杯柄。
4分钟后,按照冲泡的次序出汤。
将茶汤滤入审评碗内。倒茶汤的时候,杯子应该卧倒,搁在碗口上(如下图)。
确认茶汤滤尽后,开始品闻茶的香气和滋味。
红茶、白茶、黄茶的出汤时间比绿茶长,需要5分钟,其他操作不变。黑茶要考虑黑茶的形状,采样的准确性等因素,再综合考量。乌龙茶的传统审评法则大不相同。
乌龙茶
乌龙茶依据茶叶的形状来确定评茶的方法。
比如螺钉状的铁观音和豆腐块状的漳平水仙,审评时时间要各延长1分钟,让它在水中伸展开来。
如果是大红袍、凤凰单丛这种条索状的茶,则不需要额外延长,用乌龙茶的传统“五分钟”审评法即可。
乌龙茶审评采用专用的倒钟形盖碗。容量为ml。
乌龙茶审评有传统和通用两种方法,通用法其他茶类似,因此只讲传统法。
5克茶样,放入ml倒钟形乌龙茶专用碗。
第一次注水:
冲入沸水,注满,加盖。茶水比为1:22,很多时候我们日常冲泡乌龙的推荐茶水比也是这个比例。
至1分钟后,揭盖闻香。
至2分钟后,出汤入评茶碗中,评汤色和滋味。
第二次注水:
冲入沸水,注满,加盖。
至2分钟后,揭盖闻香。
至3分钟后,出汤入碗,评汤色和滋味。
第三次注水·;
注入沸水,注满,加盖。
至3分钟后,揭盖闻香。
至5分钟后,出汤入碗,评汤色和滋味,比较耐泡度。
相对来说,乌龙茶的审评流程稍微复杂一些。不过,经过专业人士的指导,练习个几次,基本也就能掌握。
但是,掌握操作流程和掌握如何评茶完全是两个概念。
大概就像会做饭和五星级大厨的区别。
真正的审评过程里,评茶师需要用自己的嗅觉和味觉去判断茶的优劣,解锁香气和滋味里所潜藏的秘密。
茶的香气千变万化,茶的种类数不胜数。
每一种味道所代表的意义需要评茶师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去总结去记忆。
一个记忆里熟悉的味道出来,评茶师闻到或者喝到就要很自然的反应,这个味道对应哪一种茶,或者哪一项工序,或者哪一个制作流程的精妙或者失误。
这些东西很难靠语言来描述。靠的只能是成百上千,乃至过万次的尝试。
天赋加努力才能成就一个优秀的评茶师,在这条路上,我们也还在不断探索。
一起加油吧,茶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