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的长江入海口,落日的余辉映在江心,沿江而建的崇明公共货运码头与奔流的江水融为一体。回想起两个月“闪击战”的历程,项目经理钟志坚感慨万千。
公共货运码头工程位于长江主航道,是上海市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建成后将极大减少崇明岛内船舶燃气加注安全隐患,促进船舶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但每年2-7月份为长江刀鱼保护期,沿江工程不能进行水上沉桩施工。
就在大家以为工期不得不顺延的时候,一纸通告打破了原有的宁静:货运码头工程被列为长江经济带船舶跟踪监管工作重点督察项目,该工程LNG加注站主体结构必须按照节点完成建设,但此时距节点工期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而工程总量还剩下一大半,施工组织难度可想而知。
长江口常年风大浪急,每天退潮时是施工的最佳时机,施工作业时间十分有限。“采用双向施工方法,引桥灌注桩、泊位的上部结构要同步进行。”看着拥挤的现场,钟志坚提出了想法,“要抢抓工期,就得保障‘人、机、料、法’配置得当。”几个昼夜的连续施工后,一条宽12米、长多米的钢栈桥盘踞在水面上,保证各类船机设备自由穿行现场,“闪击战”就此拉开序幕。
在码头泊位下横梁的绑扎支模和混凝土浇注阶段,项目团队采用钢抱箍工艺,即用两片圆钢构成的钢抱箍像“括号”一样夹住墩柱,为横梁架设及后续支模提供作业面。但由于钢抱箍固定位置较低,每日仅有约3小时的低潮作业窗口期,面对紧张的工期,项目团队一度望“江”兴叹。
“既然抱箍位置不能再向上移动,可以考虑由上而下悬挂起作业面。”钟志坚立即带领项目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琢磨出一项新型吊底螺栓工艺:在特制的“U型”圆钢两侧加工出螺纹,通过粗螺钉与钢圆筒连接固定,开口朝下反吊住后续支模铺底使用的槽钢,在横梁上方搭设作业平台。与之前相比,这项工艺将作业面高度提升了约50厘米。“这短短的50厘米,就是保证我们按时完工的生命线。”这样一来,项目团队每天的可施工时间多了2个小时,下横梁的施工任务也提前8天完成。
工程进入攻坚阶段,此时的项目团队却又迎来了新的考验。“根据天气预报,近期气温将降到0摄氏度以下,后续面层施工要是保护不到位,就有开裂风险!”钟志坚的话并非危言耸听,但是岸线实在太长,对成品进行传统的筛盖处理将消耗较大成本,而且保温效果也较为一般。
一时间,众人束手无策,但钟志坚始终在冷静思考着:“是否可以通过改变混凝土的配合比,提升混凝土的抗冻性呢?”翻阅过大量资料后,“无机纳米”材料被摆到了讨论桌上。“‘无机纳米’是防渗剂的一种,在混凝土搅拌时,用其替换原有的丙纶纤维,可以避免混凝土凝固时引起的开裂,有效提升混凝土耐低温能力。”试验室主任黄兆浩这样说道。“理论上讲,这一材料确实能够解决问题,但是这项工艺应用并不广泛,需要通过试验论证。”钟志坚补充道。
反复试验后,项目团队确定了“无机纳米”抗渗剂的配比。随着寒潮的步步紧逼,钟志坚的内心也越发忐忑,连续半个月,他都顶着寒风驻守在现场,观察着混凝土面层的外观情况。寒潮褪去,面层仍如婴儿肌肤般光滑细腻,没有出现大面积开裂,而且改良后的混凝土面层还相应减少了水泥和减水剂用量,既节约了成本,也较好地解决了施工质量问题。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2号引桥及LNG加注站四个泊位主体结构顺利完工。夜幕降临,长江两岸灯火通明,“抓住细节,遇事多想,才能建设出品质工程。”望着夜色的钟志坚感慨道。
供稿:赵润宇排版:韩青松责任编辑:田?罡点赞航一,点亮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