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挂着国旗的总装大厅奔向星辰大海中

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8_1.html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从飞船到空间站,是中国航天的一大跨越,而对于无垠的太空,中国航天人仍将不懈探索(引题)

从挂着国旗的总装大厅奔向“星辰大海”(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蒋菡

阅读提示

孙占海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都由技能人员组成,负责我国神舟飞船、货运飞船、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的总装任务,在过去的20余年里出色完成了包括神舟十二号在内的十余艘载人航天器的总装发射任务,已经将我国11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航天器上所有产品都是他们亲手装配的,“手托上亿资产、肩负国家使命”是他们的写照。

孙占海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是60后。

“看到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看到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我特别高兴,特别自豪!”6月18日,57岁的孙占海满脸笑容地对《工人日报》记者说。他一米八的个儿、一口浓重的北京腔,雪白的工服上印着“航天五院”和“共产党员”字样。

全国技术能手、特级技师孙占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以下简称总环部)孙占海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该团队负责我国神舟飞船、货运飞船、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的总装任务,在过去的20余年里出色完成了包括神舟十二号在内的十余艘载人航天器的总装发射任务,已经将我国11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

“我们这个团队都是技能人员,航天器上所有产品都是我们亲手装配的,‘手托上亿资产、肩负国家使命’是我们的写照。”头发花白的老航天人孙占海特别自豪地说。

空间站总装组组长姜旭是70后。

自豪

走进空间站总装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行醒目的大字:“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大厅里有两个横向排列的白色圆筒状舱体。“这是电性舱,跟4月份发射的正样核心舱基本一样。”孙占海告诉记者,他们首先装配的是结构舱,经过试验验证,进行结构完善后,装配了这个电性舱,整舱电性能测试合格后,才开始装配上天的正样舱。

核心舱刚开始总装的时候是一个5吨重的结构体,总装人员要将数以万计的部组件逐项完成舱上装配。小到20克的传感器,大到多千克的机械臂,千余台设备与管路、电缆纵横交错,他们前后花费6年多时间,最后总装完成的空间站核心舱重达20多吨。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总装人员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总环部空间站总装组组长姜旭说:“中国空间站是迄今为止我国独立研制的最大航天器,技术状态复杂,对总装工作提出了比较苛刻的要求。总装工作责任重大,装配过程不能出丝毫差错,每一次安装、每一次插拔、每一次焊连、每一次对接都决定了产品质量,但越是不容易做的事儿就越有成就感和荣誉感。”

4月29日11时,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6月17日18时48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3位航天员进入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

“我特别期待航天员打开舱门进入空间站的那一刻。”27岁的空间站总装组成员许成钢说,“昨天我在电视直播中看到航天员用钥匙打开舱门,顺利进入我负责总装的小柱段,看到期待的‘主角’终于来了,我特别激动。”

许成钢年毕业后进入总环部从事空间站总装工作。“当时对航天的概念很模糊,6年来,我与空间站共同成长。现在空间站成功了,我感觉我的人生也得到了升华。我很自豪!”

孙占海的职业生涯则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年从部队退役进入五院工作的他,已在航天科技领域工作30余载,曾参与神舟二号到神舟十一号等十艘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特别令他自豪的是,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他都是发射前为航天员关舱门的人,被航天员们誉为神舟飞船舱门“守护神”。这次为神舟十二号关舱门的,是他的徒弟——神舟飞船总装组组长张舸。

多年来,在孙占海的培养和带动下,已经形成了60余人的载人航天器总装技能团队,并建立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航天器总装工作的标杆和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

每个总装大厅承担着不同航天器的研制任务,而每个大厅的墙上都挂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它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这里的人们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也无时无刻不让他们感受到在这里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神舟飞船总装组组长张舸是80后。

极致

60后孙占海和70后姜旭两位全国技术能手坐在一起,有点“相映成趣”:一个外向话密,一个内向话少。有意思的是,性格迥异的两人干同样的工作,都干成了大师。骨子里,他们有着同样的态度——追求极致。

别看孙占海爱说爱笑,一干起活儿来,可以“一句话不说”。“我总跟年轻人唠叨,产品无声,但它是有生命的,要认真对待。咱们航天工作不能有任何纰漏,工作时必须全神贯注,确保‘零缺陷’,才能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

空间站有上千个插头,工作时要逐个仔细核对插头代号,如果插接错误,很可能就会烧毁设备,不仅造成产品损伤,还会影响生产进度。“我们在插接时,会全神贯注,仔细检查每个插头的代号和每个插针的外观,不能有一丝的放松。”团队里为数不多的女性——高级技师张丹说。

张丹介绍,孙占海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技术和技能人员一起编制了近份标准作业指导书,成为高质量完成航天器总装工作的“独家秘籍”。“我们做的就是‘以无数个平凡铸就不平凡’!”

信奉“态度决定一切”的姜旭,更多的是通过“身教”来影响组员。他善于思考、勤于钻研,创新性地提出10余项总装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总装效率,确保了总装质量。比如提出了航天器推进系统柱塞接头“四步法”装配技巧,攻克了柱塞接头装配难题,将一次拧紧合格率由60%提高到95%。

神舟飞船总装组副组长谢喜龙是个80后,他从北斗导航总装组调到这里才一年多。载人飞船是14个分系统的“最终集成”,舱内的有效操作面积不足0.7平方米,仅有4个踩踏点,数千根管路和电缆纵横交错。“装配卫星是在外面,而装配飞船是在狭小的封闭空间里面,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确实得能吃苦,但再苦再累也得把每一个细节做到位。”

目前的货运飞船总装大厅里,同时有多艘货运飞船在进行总装。“原来大厅比较空旷,现在越来越拥挤了。”年出生的朱航已经是货运飞船总装组组长,他坦言,“航天是个压力很大的工作,没有容错率,把工作干好的前提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每天召开早班会,将一天的工作内容、岗位安排和风险点进行梳理,对于重要复杂的工作项目还要提前进行推演,细化到工具用哪只手来拿、先安装哪颗螺钉,确保万无一失。”

货运飞船总装组组长朱航是90后。

不懈

在总环部航天器总装中心走廊里,一侧贴着“群星闪耀”四个大字,旁边张贴着从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到年他们总装的所有航天器图片,每张图片都注明了总装人员的名字。这是航天器总装历史的见证。

走廊的另一侧是“大师长廊”,悬挂着历年来总装高技能人才的大幅照片和他们信奉的格言。“做好每一件小事、重视每一个细节”,“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严细慎实、方能成功”,“一丝不苟、一步操作一步关;严谨求实、严守底线严守心”……工匠精神在这里流淌。

“技能人才是总装的根本,每个航天器都是他们一颗颗螺钉、一个个仪器装配起来的。近年来,我们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形成了‘抓大师领军、抓技能竞赛、抓技艺传承、抓创新创效’的技能人才培育和创新工作思路。”总环部航天器总装中心党总支书记边玉川说。

航天器研制型号任务的快速增长使得对综合性总装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孙占海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技艺传承方面,推行“双师带徒”,每个新来的员工都有钳装、电装两个专业的师傅,掌握更多技能。工作室还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矩阵式人才管理模式,根据总装工作项目复杂的特点,将其分解为五大类30余项,按三个等级明确每名操作人员对操作项目的掌握程度,用来指导工作分配和制定成长目标。

多年来,工作室成员练就绝招绝技5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10余人次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技术能手等殊荣及奖项。

从飞船到空间站,是中国航天的一大跨越,而对于无垠的太空,中国航天人仍将不懈探索。身在挂着国旗的总装大厅,这群技能人员的心则一直在奔向“星辰大海”。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肖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