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省联合对骨科创伤耗材砍价国产产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骨科创伤耗材12省联合“砍价”,国产产品能否“弯道超车”?

国内12省份联合对骨科创伤类耗材进行集中带量采购。

近日,河南省医保局发布《豫晋赣鄂渝黔滇桂宁青湘冀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联合带量采购文件》(下称“《带量采购文件》”),河南省、山西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湖南省、河北省联合采购地区委派代表组成联合采购办公室,代表十二省(区、市)医疗机构开展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联合带量采购。

本次集中带量采购品种为接骨板及配套螺钉、髓内钉及配件、中空(空心)螺钉等医用耗材。接骨板与配套螺钉组成系统,髓内钉与其配件组成系统,共分普通接骨板系统、锁定加压接骨板系统和髓内钉系统三个采购包。

联盟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含军队医疗机构)和其他自愿参加的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填报采购周期内总需求量,按照总需求量的70%确定约定采购量。

据了解,年11月14日,淄博市医疗保障局曾牵头组织淄博、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滨州、德州七市,对骨科创伤类耗材带量采购,两轮谈判竞争后,骨科创伤类产品平均降幅67.3%,单个产品最大降幅达94%,有产品从元降到元。

因骨科创伤类高值耗材为骨科植入耗材类的第一大细分类别,涉及厂商较多,品规繁多,彼时尚未有省份或是市级联盟进行集中带量采购,由淄博市牵头发起的七市联盟采购是全国第一次对骨科创伤类耗材进行带量采购。

龙头企业面临砍价,国产能否弯道超车

在高值耗材市场中,骨科植入耗材市场规模仅次于血管介入耗材。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年我国高值耗材市场规模亿元,其中血管介入耗材规模亿元,骨科植入耗材规模亿元,分别占比为35.74%和26.74%,其他包括神经外科耗材、眼科耗材、口腔耗材等市场,规模均在亿元以下。

从骨科植入领域来看,可细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国际市场中关节类耗材市场份额最高,我国实际情况有所不同,由于生产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市场开发较充分,创伤类耗材是我国骨科植入市场最大的细分类别。或许这也是骨科创伤类耗材被大范围带量采购的原因之一。

截至年,我国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骨科植入耗材市场份额为29.80%、28.23%、27.77%,各细分领域市场份额较为接近,合计市场份额占比超过85%。

另外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数据,创伤植入类耗材也是国产化程度最高、国内企业占多数的领域,年国产植入物市场份额为67.85%,市场份额前五的企业分别为强生(14.9%)、史赛克(8.4%)、大博医疗(5.8%)、威高股份(5.5%)以及美敦力(5.3%),从单个企业份额来看,国内企业由于数量较多,优势企业市场份额并不大。

威高骨科和大博医疗创伤类耗材均在本次带量采购范围之内,截至目前,安徽、浙江、福建、江苏等医改试点省市已开展部分医用骨科高值耗材带量采购试点,议价的高值医用耗材产品终端售价将会下降,行业集中度或许将进一步提升。

5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从大博医疗相关知情人员处了解到,本次带量采购利好行业龙头优势企业,从本次12省联合带量采购的政策来看,降价幅度或许比较温和,可能低于冠脉支架的价格降幅,因为本次骨科创伤耗材并非全国市场进行带量采购,且创伤类耗材标准化程度也不及冠脉支架。

另外上述知情人士还表示,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开始计划关节类耗材的带量采购,但是大博医疗的关节类产品占总营收不到10%,若进行带量采购且大博医疗中标,则有利于提升其市场覆盖率。

“好多小企业等着带量采购”

生产企业多、品种繁杂,是骨科创伤耗材市场的两大特点。以本次带量采购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查询国家药监局数据发现,髓内钉进口产品有47个注册证,国产产品有92个注册证;接骨板进口产品有个注册证,国产产品有个注册证。

国内某知名流通企业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骨科耗材整体是企业多、种类杂,大小企业都有,有部分只生产植入耗材或手术器械的厂家,开始不断寻求合并以谋取市场优势,还有很多小企业都等着带量采购,降价中选“火一把”。

这类小企业在业内多被称为“光脚企业”,但是从本次采购量分配原则看,这些小企业即使中选,或许也只能拿下小部分市场份额。

《带量采购文件》显示,按照各医疗机构填报的需求量,将中选产品约定采购量分配给对应中选企业,对于剩余约定采购量,如某医疗机构某采购包申报需求量中有分组中代表品价格最低的中选企业,则该医疗机构该组剩余约定采购量的10%分配给价格最低的中选企业。其余约定采购量,可优先使用价格最低的中选企业产品,也可从分组所有中选企业产品中自主选择使用。

对于流通端,上述负责人分析,带量采购对部分流通配送企业可能并不是件坏事,“像国药、上药、华润、九州通这些大型流通企业,其配送体系比较完善,当地渠道管理也做得很到位,那么带量采购之后其配送效率可能会更高,规模成本也会进一步下降。流通企业能否在带量采购中存活,关键还是在于基本配送能力以及企业的渠道管理能力够不够强。”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表示,医院端有部分问题需要警惕,医院有明确的使用量要求,医生是否会为了完成指标早用上其他新产品,提高使用量压缩周期,这对患者是不利的。而此风险背后的核心其实是医生收入问题。

(作者:见习记者武瑛港编辑:徐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