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本文上期链接:
百年锋刃:芬兰军用刺刀(一)
国民卫队配用的刺刀
国民卫队为其M和M/30步枪设计了剑形刺刀。其中与M步枪配套的是M刺刀,其尺寸大小、形状与国防军的M刺刀非常相似,固定方式也与国防军保持一致。
芬兰生产的剑形刺刀通常可以通过刀柄铆钉是否突出于刀柄片外表面而区分为两类,国防军用刺刀突出于表面(上方的M),国民卫队用刺刀的表面则是平滑的(下方的M)
刺刀刀身、刀柄、护手和鸟嘴部分都是焊接在一起的。其刀身是金属本色,但刀柄、护手的所有金属部分都经过发蓝处理,刀身根部通常会留有浸入发蓝液时残留的颜色,而且刀柄片的固定铆钉表面是平滑的。
M刺刀只有哈克曼公司一家制造商生产,~年间制造大约把。该刀全部配用设有加强凹槽的钢质刀鞘,刀鞘表面覆以绿色漆层,刀鞘上方设有皮挂,皮挂顶部的皮革翻毛清晰可见,这一特征与芬兰制造的其他皮挂明显有别,主要是因为其是用回收的德国一战期间的皮制刀挂翻新制造的。大多数M刺刀在护手一侧中部刻有“S”标记,这是国民卫队总部的验收戳记,表示由国民卫队接受入役。
国民卫队的另一种剑形刺刀是为M/30步枪设计的M/30刺刀,研制原因是部队对M的刀身形状不满意,此外就是刀身损坏后难以修复。M/30步枪加工精良,号称是莫辛-纳甘步枪中的“劳斯莱斯”,配套的M/30刺刀也是芬兰生产的刺刀中最“豪华”的一种,刀体本身为亮白色,钢铁部件表面打磨精细、有光泽,而木制刀柄片则由一般只用于木雕和装饰的高档硬木——皱纹白桦或苹果木制成。
M/30刺刀重新设计了刀身外形,刀柄片固定螺钉可以用专门工具拧开,刀鞘也改为新的经过发蓝处理的光滑刀鞘,鞘身厚度增加,以保证不会轻易变形,刀鞘质量0.24kg,较M刀鞘重20g。与之配套的皮挂种类较多,包括两种颜色,即棕色皮革制造的版本和后勤部门生产的一种深绿色皮挂。
M/30刺刀由哈克曼和和菲斯卡斯两家制造商生产,~年间总产量约把。年2月之后制造的M/30刺刀在鸟嘴部分增设清洗/注油孔,但在二战爆发前进行过维修的早期版M或M/30刺刀也有一些更换成带有清洗/注油孔的鸟嘴状刀首。
~年代芬兰
军队的拼刺训练
对于刺刀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芬兰军队采用与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相同的观点,即步兵的基本武器是步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士兵可以使用刺刀——比如在突击或白刃格斗时。芬兰军队的教育手册要求士兵以火力为主要战斗手段,并依靠刺刀和其他合适的武器或工具进行肉搏。
年,芬兰陆军印发《刺刀战斗条令》,另外一些更为具体的关于如何使用刺刀进行格斗的训练手册也在年代相继出版。国民卫队在这方面的速度更快,年就印制了专门的拼刺训练手册。
总体而言,芬兰军队的拼刺动作非常简单,相关动作只包含正常距离、长距离两种突刺,原地格档、移动格挡、假动作三种格挡,持枪从一侧向另一侧移动,以及伺机用枪托击打对方等等。所有这些手册上都明确要求刺刀只有装在步枪上时才能使用,因为M刺刀不适合作为手持兵器,而几种剑形刺刀刀身偏长、不够锋利,窄小的刀柄也不方便抓握。对于近战和肉搏使用的兵器,手册上还指导士兵们使用包括野战斧、工兵锹、十字镐等各种随手可得的工具,甚至包括信号枪。
有了指导手册,军队需要训练装备来进行拼刺刀的教学与练习。年内战期间,曾缴获一些沙俄时期的拼刺训练用枪,只是数量太少,无法满足所有军事单位的训练需求。芬兰的解决方案是将支老式的M步枪改装成训练用步枪。位于赫尔辛基的陆军1号军械厂对这些步枪进行改造,并于年8月正式交付国防军。
这种拼刺练习步枪用安装在枪管内的设有弹簧的钢条取代真正的刺刀,钢条的顶端还装有一个垫子用来保护使用者。这种训练步枪虽然简单,但就其用途来说已经足够,它们在芬兰部队中一直保持着使用状态,直到年代才完全报废。
~年间,芬军还专门为陆军制造和补充了拼刺练习时必需的防护装备,如面具以及保护身体其他重要部位的护具。此外,在当时陆军各驻地及军事学校中也专门建造训练场地,配备有吊起的塞满牧草的麻袋,作为士兵们练习刺杀的对象。随着训练装备和场地逐步到位,芬兰军队从年起全面开展拼刺训练,并使之成为步兵需掌握的基本军事技能之一。
进入短刺刀时代
年11月30日至年3月13日,芬兰与苏联之间发生军事冲突,史称冬季战争。战争之后,芬兰军方围绕拟投入大规模生产的最新式M步枪及其附件向前线士兵征求意见。截至年7月,收到的反馈意见证明芬兰士兵对现有刺刀的满意程度远低于预期,强烈要求将现有刺刀长度缩短,同时改进刺刀结构、形状。
M刺刀与刀鞘。刀柄片固定螺钉为可以拆卸的设计,鸟嘴上方设有清洁/注油孔,刀鞘上设有止动带以及加强钢板
M刺刀安装在步枪上的状态
这些反馈意见促成当年秋季对已有的几种M刺刀进行改进。与早期的剑形刺刀相比,M刺刀更像是真正的“刀”,全长缩短到mm,其全新设计的猎刀形刀身长mm、宽25mm,具有略微翘起的尖锐刀尖,刀柄宽度有所增加,外廓的边角过渡更加圆滑,既适合用作战斗刀,也可以胜任实用工具的角色。
M刺刀的刀鞘由皮革制成,两侧由铆钉加强固定,鞘尖边缘和前部有金属板加固,刀和鞘总质量为0.44kg。M刺刀保留了与早期剑形刺刀相同的安装接口,能够装在此前的各种芬兰步枪如M、MRV、M、M/30上使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M刺刀更加符合或是领先于当时的发展潮流——二次大战之后,大多数国家的军队才开始用相对短小、可单独作为战斗刀或多用途工具的刺刀来代替原来那些较长、用途单一的旧式刺刀。
M刺刀上的标记。刀身右侧有“SK.Y”的国民卫队标志,护手中间还刻有国民卫队的验收戳记“S”,刀身右侧是制造商兄弟机械公司的名称
M刺刀从年开始生产,首批订单为1万把。合同由隶属于芬兰最高司令部的民防总部(HFT)与库尔马兰兄弟机械制造公司(VeljeksetKulmala)签订。HFT是战时体制的产物,负责军队的动员、训练、遣散以及武器补充,国民卫队、妇女志愿军以及大多数军事学校、训练中心均归其管理,因此实际订购者仍是国民卫队。
库尔马兰兄弟机械制造公司(以下简称兄弟公司)是年代初成立的一家小企业,其业务主要是为消防队制造齿轮传动装置,规模及生产经验远不及菲斯卡斯公司、哈克曼公司。为何选择它来生产M刺刀无人知晓,但可以肯定这是导致M刺刀交付延迟的重要原因。原本应在年9月底之前履行的合同,一直到年夏季才最终交付完毕。本来陆军也想订购一批M刺刀,但因为兄弟公司连最初的1万把合同都没有及时完成,因此取消了他们未决的订购意向。国民卫队订购的1万把这种刺刀是兄弟公司接到的第一笔也是最后一笔订单。
M/30刺刀(上)与M/42试验型刺刀(下)。后者是将前者的刀身截短并将刀尖部分打磨成与M刺刀相似的形状
M刺刀(上)与M/42实验型刺刀(下)对比。两者长度和刀形相似,但前者整体较宽,握持性能更好
由于M刺刀生产过于迟缓,年芬兰前线指挥部进行一项将早期的剑形刺刀修改成更实用化的短刺刀的尝试。修改之处主要是将刀身长度缩短到约mm,改进刀尖部分,并将护手下部去除一部分。所有修改工作都是以国民卫队使用的M、M/30两种刺刀为基础,其中M/30数量最多。这种改进版本被称为M试验型刺刀。
截至年5月底,约把修改完成的试验型刺刀分发给各个军事单位进行野外测试。测试结果表明,M试验型刺刀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目的,由于其刀身和刀柄过窄,使用并不方便。年,这一改进项目被取消。M试验型刺刀的产量最终定格在把,因此成为最为罕见的一种芬兰刺刀。(待续)
(本文发表于《轻兵器》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