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像护航回家的航天巾帼

巾帼群像

护航回家的航天巾帼

4月16日9点56分,红白伞花在空中绽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位航天员安全回家。

“很开心”“特别自豪”“更有信心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的背后,有一支由80后、90后姑娘组成的回收“娘子军”的默默付出。观看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这支“娘子军”情不自禁激动地流泪。

她们就是所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中的“主力队员”,她们用心中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畏,潜心守护航天员太空回家的最后一段旅程。

所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巾帼群像

副主任设计师

包进进:较真每一个数据

副主任设计师包进进

“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包进进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直播屏幕,激动地说:“大伞给力,这颗心总算放下了。”

“测试数据正常!”肃静有序的发射场技术厂房里,神舟飞船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三舱组合体庄严地矗立在中央,在这个“庞然大物”面前,本来就不足百斤的包进进看起来更加瘦小。每当回收着陆分系统产品测试进入发射前的关键阶段,作为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的她,不仅要每天扑在测试现场,确认大量测试数据,还要利用测试间隙和休息时间赶写各种报告材料,力求把所有产品的状态和关键数据梳理清楚,复查到位。

“数据是判断产品状态的主要依据,所以面对这些数据每一个都很关心很谨慎,没有觉得枯燥。”整天和数据打交道的她笑着说,每一个数据都不允许出差错,面对数据大家会仔细分析,自己也会琢磨很久,对有些数据会一起探讨,确保数据可信、正确、满足要求。

生活中的包进进总是面带笑容,温柔和气,可真的与她在工作上“讨价还价”,她马上就表现出一副据理力争的模样,没有丝毫让步,哪怕是最好的搭档也不行。

“航天员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得对生命负责。”她说,“越是成熟的型号越要谨慎,别人干分系统总体的时候,一切都顺利,不能坏在我身上。”

降落伞研制中心组长

杨霞:质量控制持续做“加法”

降落伞研制中心组长杨霞

杨霞负责神舟十三号降落伞工艺的编制,以及设计加工工艺流程、细化工序内容,制定生产阶段的产品保证控制措施,解决降落伞加工过程的技术难题。回忆起这几个月怀着忐忑而激动的心情迎接航天员的返回,她说:“在产品复查环节,我们从降落伞生产的全流程复查产品的每一个零部件加工状态的一致性状态,确保产品质量万无一失,我们有信心。”

降落伞产品作为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关键产品,生产过程复杂,关键控制环节多,从加工、包装到装配均为手工操作。为了确保每艘飞船的降落伞产品质量满足飞行要求,研制团队成员积极思考,持续在质量过程控制上做“加法”,不断创新改进工具手段。

“霞姐,帮我看下这个顶孔加强带缝纫形式符合要求吗?”“霞姐,这个部位的设计和工艺描述如何理解?”……加工车间有杨霞在,大家就如同吃上了“定心丸”,再难的加工问题都有对应的解决办法,用她的话说,“遇事不要慌,要淡定。”入所十二年,她一直默默地奋斗在降落伞研制的最前线,潜心钻研降落伞制造工艺,技术积淀上是名副其实的“大姐大”,在降落伞工艺创新上又痴迷的像个孩子。

杨霞深知工艺作为设计与制造的“桥梁”,只有“地基”稳固,“桥梁”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她常说,“我们一定要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扎实做好设计与工艺的沟通工作,以确保产品高质量交付”。

航天技术要传承,航天精神的传承在这里也一刻从未停歇。

想成为航天员的90后姑娘

孙嘉璘:创新质控电子图册

90后姑娘孙嘉璘

年看到神舟五号返回,想成为航天员的90后姑娘孙嘉璘机缘巧合成为了降落伞设计师,负责神舟十三号降落伞设计。她创新地制作了降落伞包装过程质量控制电子图册。

“还不走呀?”“对照完这次包装记录照片就走。”经常到了晚上十点,她的办公室还是灯火通明,时不时传出哒哒的鼠标键盘声。孙嘉璘坐在电脑前,一张屏幕是这次降落伞包装过程记录照片,另一张屏幕上赫然是作为参照的降落伞包装过程质量控制电子图册。

降落伞包装过程是个典型的不可检不可测环节,为了保证包装过程质量受控,她将降落伞产品包装过程照相控制确认表、录像控制确认表、产品保证要素落实结果确认表在神舟飞船降落伞产品包伞过程中落地实施,极大提高了降落伞产品包装状态记录全面性、准确性和可回溯性。为便于进行状态比对,确保产品状态一致性,降落伞包装过程质量控制电子图册一页PPT上,有包装要求,有之前已经过飞行验证的包装状态照片,也有同批次其他架次降落伞的包装状态。她常说,“质量职责重于泰山,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航天梦是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梦想,实现航天梦的过程是不懈奋斗,攻坚克难,攀登科技高峰的过程。航天梦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实现航天梦也是实现航天强国的过程。”她说,“看到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很激动,研制过程中,大家都投入了很多心血,我只想说成功没有偶然。”

主管设计师

隋蓉:精心为降落伞做“体检”

主管设计师隋蓉

所的晾伞大厅里,一顶红白相间的伞衣高高地挂在中间,这是批抽检试验飞行回来的“功勋伞”,穿着白大褂的主管设计师隋蓉正和检验、加工人员一起给降落伞做“体检”。“每一顶经过飞行试验的降落伞都是宝贵的财富,它们验证了降落伞的性能,为产品可靠性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是隋蓉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读高中时,我看到电视上乘坐神舟五号的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航天英雄,特别激动,那时就在心里埋下了航天报国的种子。读大学时我就报考了相关专业,希望能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负责神舟十三号降落伞子系统研制工作的她接受采访时说,每次飞船返回时,心情都特别激动,但更多的还是紧张。对“载人航天就是人命关天”的体会也更加深刻,尤其在飞船马上要启动返回的时候,心情的紧张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但随着飞船在下降过程中一级一级的开伞,每一环节都按着既定程序工作的时候,就会慢慢变得踏实,等到飞船成功返回落地后,紧张的感觉瞬间就没有了,剩下的就是骄傲、自豪和更加自信了。

“每一个设计师都把她的产品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这句话用来形容初为人母的隋蓉再合适不过。作为设计师,降落伞产品加工过程中,她一有时间就去加工中心确认产品状态,与加工人员交流加工问题;验收检验时,她和检验人员一起分析产品性能,事无巨细;包伞前,她一遍又一遍地清点产品配套,生怕有一丝疏漏……成功没有偶然,而回收着陆的成功正因每一个细节都没有失误。

“设计师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写报告画图纸,还要懂工艺,懂加工。”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原则和标准。

会开吊车的空投试验和总装负责人

张亚婧:“因为成功,只能成功”

会开吊车的空投实验和总装负责人张亚婧

“飞船返回的时候特别紧张,心里一直祈祷着一定要一切顺利,然后会想着现在是不是该弹盖儿了,该脱减速伞了,该转垂挂了,等所有的动作都执行完了,心里才真的放松下来。”作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空投试验和总装负责人,张亚婧边看直播边情不自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憧憬航天梦想而一直坚守的她说,“我心中的航天梦,就是可以抵达任何想去的地方,自由地往返家园,不管去到哪儿,都能平安回来。”

宽敞的试验总装厂房里,阵阵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经常能看到,张亚婧手拿遥控器,聚精会神地操控着行吊,将几吨重的空投试验模型小心翼翼地起吊到预定位置。站在一旁的男同事们一脸惊讶地说道:“你还会开吊车,竟然还开得如此熟练!”张亚婧幽默地回应:“这只是试验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

没错,这才只是她很小的一个面。开带斗儿的电瓶车,装产品拧螺钉儿……虽然是组里唯一一个女生,张亚婧却习惯了什么都亲力亲为,什么都能做。

作为空投试验和总装负责人,张亚婧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决不允许一丝一毫地松懈。为此,她不仅要在试验设计上做实做细,还要全面把控试验准备与实施的整个过程。从模型准备到产品总装,从外协单位协调到产品装机运输……全然没有女生的娇气,在三米高的空投模型上爬上爬下,钻进钻出,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便是——“确保成功”。

张亚婧最常用来鞭策自己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成功,只能成功。所以,在看到装配的小伙儿有想当然的苗头时,她便立刻指出,并语重心长地为他讲解不严谨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告诉小伙儿:试验的成功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不是某一个人,我们都该坚持同一个工作标准,才能不愧对我们身处的岗位与责任。

巧匠付春慧:“用心缝好每一针”

巧匠付春慧

护航神舟十三号的主伞面积达平米,由多块伞衣拼接而成,全部展开后可以覆盖3个篮球场大小,拉直长度近70米,能够横跨足球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帆伞,更是护佑航天员返回地球的安全保障。

这样一顶降落伞的加工是神舟飞船研制过程关键一步。这一步由一群年轻睿智的“女团”完成,其中有这样一位热心肠的女匠——付春慧,她多次承接缝纫技术难度大的技术型工作,现已是降落伞加工的技术骨干,“用心缝好每一针”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我接触航天还是在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神舟七号,自己也是热血沸腾,但当时没想过会从事这份工作,感觉离自己很遥远。毕业之后来到所,先是观摩老师傅们制作神舟飞船的大伞,到现在我也能制作这么大的伞了,很自豪。”接受采访时,负责主伞制作的付春慧说,“我相信我们的团队,我们的伞经过了多道程序确保质量完好,我有信心。现在有点小激动,航天员用我做的伞安全回来了。”

没有一种成功是不用付出的。“勤学好问,技术一流”是付春慧的代名词。“只有勤学多问,才能摆脱师傅说一步,徒弟做一步的被动工作状态。”在工作之余,她经常阅读降落伞加工专业书籍。每次有新的任务分配给她,在缝纫之前她总是先认真地查阅设计图纸和工艺文件,记录下来不懂的地方赶紧请教专家。

神舟飞船降落伞产品加工要求极高,而怎样在有限的空间里保证平米主伞所有尺寸一致是最让团队头疼的难点。为此,付春慧又反复研究加工方法,查找问题原因,总结经验……她不断翻阅资料和笔记,一边认真琢磨降落伞边布料,一边在缝纫机上操作,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着不同的缝纫方法……最终,保证了96根径向带加工后的线迹松紧度一致,确保了每一根长度一致。同志们为她精湛的技术竖起了大拇指,也为她探索科学的精神点赞。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到神舟十三号飞船安全返回,所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队伍已走过30个年头。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年轻一代从上一代航天功勋的手中,稳稳接过事业的接力棒,也接过精神传承的接力棒,延续和发扬回收着陆专业技术和航天工作作风,用“要求更严、标准更高、工作更细、作风更硬”的载人航天标准,书写着属于航天回收人的史诗。

?end?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