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年少时,潘国权便知这是赞美老师无私奉献的诗句,于是把它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作为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常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潘国权深感身上的担子艰巨,时刻告诫自己要努力,注重用耐心和爱心感染学生,因材施教,教书和育人并举,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古语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所教的对象是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人生打基础的阶段,而他们的心理发展严重滞后于生理发展。因此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难得回家,导致小孩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有隔膜。有的孩子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孩子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对于这些孩子管是不管,如何管,管到什么程度?我着实思考了一番。”潘国权告诉记者,后来,他看到一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所写的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他幡然醒悟,这些孩子并不是缺乏教育,而是缺乏爱的教育,这种换位思考使潘国权对学生少了苛求,多了宽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责,多了尊重。通过与他们接触一阶段,潘国权察觉他们也有优点。“因此对他们我实行了刚柔并济,外紧内松的方法,同时利用语文教师的优势,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平时的课间活动我主动和他们走到一起,陪他们跑步,打篮球……慢慢地他们发生了变化:会的题目自觉做了,与其他同学说话了,主动与老师打招呼,他们越来越阳光。”潘国权说道。
年,潘国权所教的一名学生,有些“与众不同”。他从来不和同学老师交谈,你说东他往西,非常叛逆。后来,潘国权知道造成他这样的缘故: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父母亲在他8岁时发生了重大车祸,母亲当场死亡,父亲瘫痪,不能直立行走。他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由活泼好动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怎样打开他的心扉是非常棘手的,潘国权用尽了办法也毫无效果。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潘国权发现他喜欢看名著,“这就像一个突破口,我有目的地和他说名著,他有了话题,和他谈论名著,让他在班里讲名著,学生用惊讶的目光注视着他,赞许着他,渐渐地拉近了他与同学的距离。经过两年的教育,他从阴影中走出来了,人变得乐观好学起来,中考他考取了六中,教过他的小学老师连说‘想不到’”。潘国权欣慰地说。
作为一名班主任,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永不止息的进取精神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同时给学生强有力的教育影响。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潘国权能够强化教学常规各环节:在课前深入钻研、细心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备课的过程中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备写每一篇教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后,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在自习课上,积极落实分层施教的原则,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养;同时,进行阶段性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认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学科教师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有风有雨有阳光,有汗有泪有欢笑。由于措施有力,方法得当,潘国权所带班级被评为校“文明班集体”,中考中潘国权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多名学生统招录取省丹中,赢得了学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教育是潘国权终身奉献的事业,从教25年,担任了25年班主任,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第一个到学校,坚持每天与学生交谈。“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坚守每一天;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坚守三尺讲台。因为我是一名党员教师,这是我的职责,我的担当,我的使命。我一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终生无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