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迈汉唐话洪武洪武瓷器粗鉴

白癜风的治方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明朝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明代瓷器以其突出的贡献,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洪武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明洪武朝(公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历时30年。洪武二年(年)朱元璋在元代浮梁磁局的基础上设置官窑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烧造瓷器,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特别是景德镇瓷器烧造技术在宋、元的基础上都有了很大提高,烧制瓷器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当时,除了正式设“御器厂”、“厂官窑”烧制的御用器外,民窑瓷器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官民竞市”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在繁花似锦的众多器物中,明代初期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以及红釉瓷器如昙花一现,尤为短暂,稀少、珍贵。

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洪武窑虽然烧造时间不长,只有数十年时间,但其制瓷工艺与元瓷之间的渊源关系至为密切,处于元明过渡阶段,既有继承也有开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为以后诸朝发展奠定了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对整个明代瓷器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洪武瓷器的造型,依然带有元代古朴墩厚的风格,常见的器形有大盘、大碗、军持、玉壶春瓶、执壶、盖罐等,洪武大件器物尺寸超过元代器,如罐类,元代器高度多在30厘米左右,而洪武罐一般高度在40厘米左右,有的高达66厘米。碗类有的口径达41厘米。盘类,元代盘径多在30~40厘米,超过45厘米的较为少见,而洪武盘口径超过45厘米的较多,有的达到55厘米。洪武官窑器大件器物气势宏大,反映出洪武时期在器物成型、烧造技艺的成熟。

洪武青花竹石灵芝纹盘

在造型上多少继承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尤其是民窑器,如撇口盘、碗类,中部以下胎体逐渐厚重,有的与元瓷一样,或者折腰,或者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有所创新,着意于摆脱元瓷厚重的风格,为秀美飘逸的永乐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洪武青花花卉纹执壶

盘的足径与元代相比,大而矮,表现出从元瓷小而高的圈足形式向明瓷大而矮的圈足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器物的放置更加平稳,底足的旋削形式,基本上与元风格相同,可见较明显的旋纹,但比元瓷细密,这种器足的处理方法,为以后永、宣瓷器所继承,盘的底足部刷有一层赫红色的浆料,这是洪武瓷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见于其他时期的瓷器,它与元瓷和明瓷无釉砂底上自然形成的“火石红”明显不同。盘底均有明显刷痕,这种现象多见于青花、釉里红大盘,这是洪武瓷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与永乐、宣德器物施满釉有明显区别。

洪武青花瓷以绘制为主,辅以堆贴工艺,纹饰题材不如元代丰富。洪武瓷器的纹饰,依然保留着元代简练流畅,豪放生动的风格,只是略显秀气。纹饰较单调,以植物花卉为主,有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莲、折枝花卉等;此时以龙凤纹装饰的器物很少见,目前只见龙纹不见凤纹。元代瓷器上盛行的极为生动的人物故事题材,以及麒麟、鱼、草虫等动物纹样,在洪武瓷器上却都已消失,这或许与当时朝廷禁令有关。

洪武青花瓷纹饰绘制布局疏朗,简练流畅,改变了元代多层次布局,纹饰繁缛的特点,留有较多白地。官窑器的画凤多精细清秀,画法工整,民窑器的则更加自然写实且绘画简练豪放,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

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与元代图案相比,洪武青花已表现出自身的某些时代特征,例如纹饰层次开始减少,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普遍缩小,明显细瘦,并产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明显的出尖现象。菊纹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

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纹大盘

龙纹大多以云龙纹绘饰,形象不如元代凶猛。龙头小、细颈、蟒身、作腾飞状,头部描绘简单,独角或双角,龙头大多有后掠的披发,晚期绘有竖发。爪有三爪至五爪的,三爪较多,爪之间绘得较分开,呈车轮状。鳞呈小圆弧形,留白边,立体感强烈。常伴有云纹,云形粗短,呈品字形排列,向一侧弯曲。

山石纹绘画手法基本和元代相似,略细瘦一些,在花朵的顶部荷花瓣的一侧留白,呈现出花瓣间的间隔和花朵的层次,四周补地子的花叶是较细瘦的螺钉形卷叶,比元代的更为写实。芭蕉纹蕉叶宽大而丰满,蕉叶中心的主茎脉双线勾绘成平行竖线,中间留白不填色,两片蕉叶间叠有一片蕉叶,叶尖稍圆,叶子边缘绘成细碎且密集的锯齿状,轮廓线用复笔渲染。

洪武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艳丽,也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译而有自己的特点。有人发现洪武一朝青花瓷器青料发黑灰两种色调,是因为洪武一朝,仰赖海外贸易进口之钴蓝料受海禁影响,主要使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青中带有灰色调,偏浅灰色,有部分铁锈斑深入胎骨,这是由于钴料中含有金属锰、铁等杂质的缘故。一部分呈现淡蓝色,色泽稳定,无晕散,色泽浓密处常能见到散布着一些小杂质点,反倒表现出青花的层次。还有一部分是浅淡色中含深蓝点,有少量晕散。

此外洪武瓷器釉里红多于青花,当时人们刻意追求一种青料发黑可让画面像一副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这与传统青料截然不同,乃是当朝意识形态使然和统治者喜好所致。

洪武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石榴尊

洪武朝瓷器的鉴定要注意以下特征:

1.洪武除玉壶春瓶、执壶外,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纹大碗为釉底,其他器物则底部无釉。

2.洪武时期除民间青花粗碗仍沿用元代碗类器物足底斜削工艺,其他较细的器物已经改为平足。

3.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面稍翻唇,决无梯形感。

4.洪武莲花叶已变形,不成葫芦形,牡丹叶子变得稍有细瘦而随便。

7.洪武除个别器物仍分开画外,绝大多数莲瓣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

9.器物颈部的叶蕉叶纹,蕉叶中茎以双线勾出后不填青花或釉里红色形成中茎而空白地。

10.洪武瓷胎质较白、干涩、间有空隙;胎质坚硬、胎体较厚,相对元代则较薄,手感平滑。有火石红。

11.官窑胎色致密细白;民窑灰白,有杂质。

12.釉质肥厚凝腻如堆脂,釉面往往有开片现象,胎釉结合紧密;釉色呈乳白色,微微闪青灰。器物上常见缩釉现象,露胎处见窑红。

洪武釉里红拔白缠枝花卉纹碗

两岸故宫博物院是洪武官窑瓷器的主要收藏代表,历史上的天灾人祸没有摧毁宫廷中全部的洪武瓷收藏,而其它收藏机构能够收藏洪武官窑瓷器也是幸运的,尤其是在早期没有人知晓洪武官窑瓷器之前,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偶然收入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难得的。当然,现在要收藏洪武官窑瓷器这样的作品,难度显然很大,因为传世品本来就较少,绝大多数已被收藏于国内外文物机构中,市场上出现的少量作品,早已是凤毛麟角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