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拆线的神奇可吸收缝合线

小安去拔牙,创口缝了好几针。医生却告知小安:消肿后,伤口只要没有发炎等异常,就不用再专门回来拆线了。原来是因为手术中使用了“可吸收缝合线”,在伤口痊愈的同时,缝合线也会被身体逐渐吸收分解,免去了拆线的二次受罪。

那么,这神奇的“可吸收缝合线”究竟是什么?它和一般的缝合线有些什么异同?它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什么是可吸收缝合线

相对于不可吸收缝合线而言,可吸收缝合线是指在手术缝合当中,植入人体组织后,能被人体降解吸收,免除拆线的一类新型缝合材料。

根据原材料的性质,可吸收缝合线分为天然原料可吸收缝合线和人工合成原料可吸收缝合线两大类。

天然原料主要指动物组织材料。最原始的可吸收缝合线的原材料来自羊的小肠黏膜,因此又叫“羊肠线”,后来其原料虽然逐渐扩大到牛等其他动物,但仍习惯称为羊肠线。此外,还有如动物胶原蛋白、动物肌腱组织、甲壳素等材料,历史上还使用过植物纤维,如桑皮。

人工合成原料可吸收缝合线是由各种非动物的单体材料聚合或多个单体共聚制成的,例如聚乳酸、聚乙醇酸、镁合金等。

可吸收缝合线的代谢

天然材料可吸收缝合线成分多为异种组织蛋白,能够被人体内的蛋白酶消化降解。也正因如此,在缝合线的吸收过程中会有较明显的抗原排斥和组织反应,如红肿、渗出、疼痛、纤维组织包裹等炎性反应。

人工合成材料可吸收缝合线通常会在人体水解作用下造成高分子多聚链的断裂分解,最终降解产物多为水和二氧化碳。与天然材料的可吸收缝合线相比,人工合成材料缝合线引起的组织反应较轻,但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被降解吸收。

使用可吸收缝合线有什么好处?

“可吸收”意味着不需要拆线。在妇科、产科、泌尿外科、小儿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等手术和整形外科等皮内软组织的缝合中,可吸收缝合线能够发挥很大作用。此外,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还会遇到许多不易拆线的特定对象,如:幼儿、小动物等,使用可吸收缝合线能减少拆线带来的麻烦,更加方便高效。

使用可吸收缝合线有什么局限?

“可吸收”不等于“不会留疤”,受组织愈合与可吸收缝合线被吸收的速度差异不同及排异反应影响,使用可吸收缝合线更有可能会留疤,因此可吸收缝合线通常不适用于浅表面的伤口。组织愈合后,如果仍有个别没吸收完的可吸收缝合线,也可能要进行拆线,以降低可能的排异反应。此外,性对不可吸收缝合线来说,可吸收缝合线的价格也更加昂贵。

结语

近年来,可吸收缝合线的种类随着新原料、新工艺的出现一直在不断发展丰富。同时,可吸收材料在螺钉、夹板等内固定材料中的探索和应用也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姜溪,陈芙蓉,任雷鸣,只德广,岳南.注射用复方骨肽的药效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32(6):-.

2.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6期)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骨肽类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年第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