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正如李白诗中所言,中国这些年的发展速度,世界各国都是有目共睹的,外国人甚至专门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短语“TheSpeedofChina”。
他们惊诧于中国的发展,惊诧于中国的进步。
70年前,在世界人民的眼光中,中国是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
70年后的今天,中国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他们想知道,在中国这些年里,发生了什么,中国究竟是如何一步步的强大起来的。
但在普通中国人的眼中,中国早该这样了。
01中国速度中的“高铁速度”
我们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有从不间断的文明,我们有万平方千米绵延的土地,我们有各色各样的文化。
中国从来都不是崛起,而是复苏,我们只是在找回曾经丢下的东西。
在这些年的发展中,科技的影响力是决定性的。在后工业时代,工业制造技术以及科技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未来。
提到工业和科技,中国这些年来,一直被压在头顶的就是隔壁的日本,日本虽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但工业制造业,却始终领先世界。
在二战之后,日本虽失去了军事独立权,却因祸得福,得到了美国的工业转移,并学到了很多先进技术,也因此获得了几十年的发展时期。
日本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一向是被吹捧至极的。
中国速度中,高铁速度是最出名的,目前中国高铁,在全世界都已打出名气,甚至有不少国家,都希望中国能够帮助他们建造高铁。
在这一成功背后,是几代人艰辛的付出。高铁上,最重要的零部件就是螺母。
坐过高铁的人都知道,中国高铁最出名的特性就是稳定,哪怕是一杯水放在上面,也绝不会因疾驰的速度而晃动。
要做到这种稳定,必须要有严丝合扣的螺钉螺母。如果只用普通螺钉,那么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螺钉很快就会松动。
所以必须要有一款“永不松动”螺母,才能保证列车的稳定。
02日本“永不松动”的螺母
最初提出这一构想的是日本人,但发扬光大的却是中国人。
日本人很早就开始了高速列车的研究,并用了10来年的时间,去攻克这一技术难关。
在常年的研究之下,他们设计出来了号称“永不松动”的螺母。
根据其设计者所言,他们曾经在实验室对这款螺母进行过测试,他们对螺母进行了3万次的震动,它丝毫没有松动,显然这款产品是非常成功的。
日本人也声称,这款螺母用上三五百年,都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设计出这款螺母的,是一个名叫做若林的日本人,他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牌坊。
当时他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巨大的牌坊,脑子中突然闪过一个灵感,如果他能够在螺母螺钉的缝隙中打个洞,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利用这个原理,他对螺母进行了设计,“永不松动”螺母,就是利用螺母和螺栓间的摩擦,用以自锁。
这一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领先的,即便是英国,美国等老牌工业国家,也没能设计出来这种螺母。
一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都倾向了日本哈德洛克公司,日本也因此信心大增,并号称,即便是给你们设计图纸,也没有国家,能够把这个螺母做出来。
日本人对自家技术是极为自信的,也认为技术壁垒是的确存在的,没有专业的工程师指导,很难有国家在一二十年之内,攻克这一难题。
实际上,这种自信不是空穴来风。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曾尝试过研发这种螺母,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还真应了日本人那句话,即使给图纸也研发不出来。
03中国制造扬眉吐气
然而,中国人却没放弃自主研发,一方面,中国早期使用的也是日本的螺母,另一方面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发着自己的螺母。
经过我国不断努力,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成功地研制出了“永不松动”的螺母。
甚至于,中国的螺母已经超越了日本的,不仅使用的寿命更长,质量也更好,这款螺母的名字被中国科研人员,称为“唐氏螺母”。
和日本人榫卯结构的灵感不同,中国科研人员采取的是力学。
这款螺母其实是由两种相反方向的螺母所组成的,一个螺母提供拧紧力,一个螺母提供松弛力,上下配合之下,自然而然会让螺母拧得更紧。
并且这种力的配合,是循环往复的,对螺母的损伤相较于日本螺母而言更小,因此寿命也更长。
这些年来,我国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对唐氏螺母进行完善。
在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之后,开始对细节进行优化,螺母不仅说明更强,质量更好,使用也更方便。
它在满足抗震要求的同时,还具有防松作用。目前,我们已经把它应用于,中国的高铁上。
如今,日本人曾经的大话,已经被中国人打破,中国制造也慢慢开始取代日本制造,在世界上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尽管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无疑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日本制造水平依然在中国之上,可中国却不断努力拼搏,来缩小差距,相信过不了多久,中国制造,会成为高端的代名词。
04结语
中国螺母的故事令人振奋,更让人有所启发。
首先,只要敢想敢拼,就一定能有所收获。中国从积贫积弱到工业大国,再到工业强国,只用了短短70年的时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成功的法宝就是努力和拼搏,一代代人努力去换一个奇迹。
其次,不要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日本从一开始的制造强国,到现在处处受限,发展进入停滞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没有创造力、进取力了。
虽然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每一代都有披荆斩棘的中国人,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着。
相信到年,中国一定能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