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逞威一时的坦克,步兵需要的仅仅是将两种新兴技术结合起来:聚能炸药和火箭发动机,诚然,两者在20世纪40年代初都已算不上什么新鲜事物,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材料的问世和新想法的应用,融为一种革命性的武器———“巴祖卡”。这里对早期的“巴祖卡”型号做一个简单介绍。
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获得采用后,军械部的工程师们修改了武器的设计,改进击发系统、瞄准设备并缩短身管,使其满足生产要求,简化破甲弹和训练弹以适应大规模生产。为了让军械部接受,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制造改进原型,当第14个原型终于通过了验收时,离预定的投产日期仅剩8天了。通过召集其他部门的工人、职员和行政人员来运作这条临时的生产线,他们总算是在截止日期结束的89分钟之前完成了任务,褪色的木质肩托封装时甚至还没有干透。年6月24日,军械部将改进后的版本称为60毫米M1反坦克火箭发射器,火箭弹则被称为M6型破甲弹,由于钢管供应不足和一些次要的设计缺陷需要改进,批量生产再次延迟。火箭弹由费城的巴德(E.G.Budd)公司生产,该公司战前生产汽车车身和不锈钢铁路车厢,战争期间总共制造了具M1火箭筒。
M1巴祖卡火箭筒结构出奇的简单,能够低成本地大批量迅速生产。这些特点也使得它很容易维修,在遭受严重损坏时丢弃也毫不心疼。M1火箭筒可以左右手通用,但是这个功能后来被认为没有必要,所以后期的生产型和其他改进型中取消了这个设计,改为只能扛在右肩发射。前端瞄准具是位于管口左右两端的框架式瞄准具(后期型号只有左端的瞄准具),刻度为90米到米之间,间隔为90米。尾部的窥视瞄准具位于管子前端1/4处,可以旋转到左边或者右边。
量产型M1巴祖卡,缺少了尾部瞄具和能够左右肩射击的前端。在管子下端的脸部挡板被装在肩托上面,可以防止射手的脸部被管壁的高温烫伤
发射器有两个木制握把,尾部把手有可供戴手套的两根手指动作的护圈的扳机。部分最初生产的型号在前握把前方有可折叠但无法调整的两脚架。木制的肩托安装在火箭筒中部,在肩托底部的搭扣式活盖盒子内有永备(Eveready)公司的-A电池和备用电池,这种电池其实是装在硬纸板箱内的两节标准C型手电筒电池,也可以用BA-42型电池作为替代。在肩托前端上部分有一个圆形的空间,里面装有电力装置。左端有红色指示灯,当扳机被压下时,灯泡会亮表示正极接触,备用的指示灯泡在盒子的盖板上。在管筒长度的3/4处是连接盒,从中牵出两根导线,一根与肩托内的电池相连接,另一根则通到扳机,用来控制线路的闭合。盒子上装有控制安全(装填时扳到下方)和发射模式(扳到上方)的杠杆。由于设计缺陷,在极少数情况下火箭弹发动机会在管内爆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后来的M6A1火箭弹对这一点进行了改良。各种型号的60毫米巴祖卡都可以6支一箱封装运输。
一名士兵正在示范M1巴祖卡火箭筒,它有着可左右通用的前部和尾部瞄具。在射手肩部上面可以看到装有连接器的接线盒。其尾部的杠杆被拨到上方设置成开火状态。火箭筒尾部上方的炮闩将火箭弹固定住。这支巴祖卡没有装填,因为如果装填了的话能从管筒尾部看到火箭弹的尾翼。
包含两颗标准C型手电筒电池的-A永备牌电池从M1火箭筒的肩托盒子内取出。图中露出的其实是备用电池。使用中的那枚电池被这名第29步兵师的士兵用食指抵在盒子里
60毫米M1A1型反坦克火箭筒
年至年,军械部对巴祖卡M1型的改进被整合进了新的型号。60毫米M1A1反坦克火箭发射器于年7月5日定型,几个月后就被投入实战。M1A1和M1外形类似,全长1.37米,重5.8千克,但只有位于炮口左侧的前端瞄准具,射程刻度更为实用地被划分在90米到米之间,折叠式的后部窥视瞄准具取代了左右通用的旋转瞄准具,肩托和电池系统没有改变。面部护板位于肩托上方管筒的上半部分,防止射手的脸部被高温烫伤,和后期型的M1一样,管筒后部缠绕钢琴弦以防止火箭过早爆炸。
火箭弹导线的接触线圈以及接触弹簧和防护装置位于炮尾两侧,原有的接线盒和安全杠杆取消了。标准的M1型网状吊索配件被装在握把和离炮口3/4处。管口加装了直径二十多厘米的锥形挡焰圈,以更好地保护射手免受尾焰的伤害。由于在实战中这个挡焰圈容易被植被或其他障碍物挂住甚至挂掉,士兵们常常把它取下来。M1A1的这些改动提升了安全性和可靠性,更易于使用。然而只有具M1A1火箭筒被生产出来,仅相当于M1的一半。经过改进可以发射M6A1火箭弹的M1改进型继续在部队中使用,但这种巴祖卡连同之后的型号均无法发射原来的M6火箭弹。
60毫米M9火箭筒
年11月,空降指挥部表示需要一种“可折叠的巴祖卡”,现有的M1和M1A1型长毫米,难以被空降兵携带空投。解决方案是将其设计成可以拆分成两段,可由卡口式接头附件组合起来。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后,火箭筒仅有80厘米长,携带它的步兵更容易穿过茂密的树叶,提升了在丛林、山地以及其他困难地形作战的能力。更容易被装上载具,更长的身管也带来了更高的射程和精度。
年2月,德国,两名士兵在展示旧的M1A1火箭筒(左)和新型处于拆卸状态的M9火箭筒。由于相对之前型号的各项改进,前线士兵很乐于接受M9。海外服役袖条(每一条代表在战区服役6个月)并不应该如图中所示的被戴在野战服上,而是应该戴在右边袖子上面。
M1和M1A1火箭筒的双电池电源击发系统在实战中被证明并不可靠,在低于零下19度的温度下不能产生足够的电荷。在寒冷环境中,士兵们将电池放在内口袋里保温。M9和后续型号上电池被位于握把内的更可靠的磁力发电机取代,这个小型发电机由数个内含线圈的磁铁构成,线圈中有一个钢制转子。当扳机被挤压时,转子转动线圈产生电流,产生的电流比电池组更强,可更加有效地在极端天气、潮湿和热带条件下使用,还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流
60毫米M9A1型火箭筒
M9火箭筒的两段之间始终存在连接问题,于是连接处的冲压加强筋被改为螺母,改进后的实验型T9E1于年4月被命名为60毫米M9A1火箭筒。除了连接处设计不同之外,M9A1和M9并无二致,但耦合维度的变化导致M9和M9A1的前后两根管子不能通用,在前管连接处前方涂有白色的M9A1字样。M9A1的产量则为具,M9和M9A1都由通用电气公司生产。年7月,位于春田的切尼·比奇洛(CheneyBigelow)制线工厂也接到合同生产了具M9A1。该厂的M9A1生产编号由CB开始,而通用电气生产的编号没有前缀,两家公司均从年9月开始生产M9A1。
M9/M9A1的前方有一个喇叭状的消焰器,发射管固定插销位于炮口之后,筒钩位于炮尾之前,两者接合后可将前管和后管挂在一起携带。后管包括了射击和瞄准装置。两个部分通过前管的三凸槽间断螺纹连接螺钉连接在一起。后管的连接螺母插入前管并转过60度以锁上。拆解时,操作者将连接杠杆扳到握把右边以解除锁定。握把(塑料手柄)和扳机就在连接处的后方,双指扳机由大号的扳机护圈保护,戴着连指手套也能扣动扳机开火。安全杠杆在握把的上方尾部,扳到上方是安全状态,下方是开火状态,击发用的发电机装在握把里面。M1型挂索连接在握把底部和炮尾挡板。M9A1摈弃了木制肩托,转而采用金属条弯曲而成的金属肩托。发射筒固定栓和开启手柄就位于握柄之后和发射筒末端右侧,瞄准具与接触弹簧之间的管身缠绕着加强线。一根加固过的电线从手柄处向后延伸到接触弹簧。
前段瞄准具被取消,瞄准具装在握把尾部左侧,M9/M9A1早期生产型使用的是T43可折叠杆式瞄准具。毫米长的握把上有一颗小小的饰钉作为准星,后面有一个觇孔式瞄准具。距离指示器可以设定估算的距离。射程以45.7米为间隔从0米划分到米。当设成开火状态时,杆式瞄准具伸到管间连接处前方,在行军时绕着双接头连接转到后方。铰链连接的杆式瞄准具在战斗中会产生偏差,影响精度,于是年9月之后,T90型光学反射瞄准环替代了原来的杆式瞄准具,新型瞄准具可以直接安装在已有的瞄准框内,折叠起来和目镜靠在一起。瞄准镜没有放大功能,距离划分和杆式瞄准具相同。
本文摘自《单兵装备》